“有人上门推销,我们买来再卖,大家都这么做,我怎么就侵权了?”销售假冒润滑油的某商家理直气壮地向法官辩解道。近日,三峡坝区法院受理了一批侵害商标权纠纷,在向被告某商家送达传票时,遇到了这样的质疑。
案情简介
中国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润滑油公司)生产的“长城”润滑油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。2022年7月,中石化公司发现有商家未经许可,擅自将其依法注册的“”图形商标以及“长城”文字商标作为商标标识在其经营活动中使用,为维护自身权益润滑油公司诉至法院。
案件办理
案件受理后,为高效化解纠纷,减少双方涉诉负面影响,承办法官主动上门调解。调解中,商家法律意识淡薄,始终不认为自己触犯了法律,承办法官向其释法析理,阐明其行为不仅侵害了润滑油公司的商标权,更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。在法官耐心地讲解下,商家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:“我现在知道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了,以后不会再售假了。”调解工作自此稳步推进,双方达成调解协议。
在调解结案后,承办法官主动延伸司法服务,来到某汽配城进行回访并向广大商家普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,倡导商家严格遵守法律,恪守行业规范,诚信经营,共同打造令消费者放心、满意的消费环境。“法官走进我们店里一对一进行法律解答,这么近距离接触到还真的是第一次,感觉很接地气。”汽配城一家商户经营者说道。法官通过这种面对面普法的方式,深入推进诉源治理,达到审理一案,教育一片的效果。
典型意义
商标是一个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、商誉和知名度的载体,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,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,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。假冒品牌的商品抢占了正版商家的市场份额,从而影响正版商家的销量和收入,侵犯了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。同时,假冒品牌的商品品质无法保证,给消费者造成损失,还损害品牌的声誉,影响品牌形象。因此,打击商标侵权和假冒商品行为对于保护商标权和消费者权益,营造安全、有序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。
消费者辨别真假小贴士:
假冒商标的润滑油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,还有可能对车辆发动机造成损伤。消费者需擦亮眼睛,识别真假。正品润滑油桶盖上粘贴双层防伪标签,第一层印刷清晰,左下角“揭”字用紫光灯照射,颜色会从黑色变成红色,第二层是特殊乳胶紧贴桶身,难以撕掉,并印有防伪数码,桶底印有长城的图形商标的胶印;假冒产品虽然也有两层防伪标签,但第一层印刷不清晰,“揭”字经紫光灯照射颜色无变化,第二层是双面胶材质可以轻易撕掉,桶底没有胶印。